北京創行合一創始人
——湯俊
宜秀區是安慶市發展鄉村旅游最具有優勢的區,資源豐富生態優良。
在當今新舊動能轉換的時代背景下,發展全域旅游,做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是大勢所趨。
01
總體看法
鄧稼先故居
1.陳獨秀、鄧石如、鄧稼先、葉篤正、嚴鳳英等名人故居做捆綁穿成線,做通票,做愛國教育,研學游線,培訓一些通才導游。
2.剛開始時可以楊亭村和余灣村作為龍頭,發展鄉村旅游,起到示范作用。
3.楊亭村可以考慮做以茶產業等為支撐,以休閑度假為特色的田園綜合體。余灣村可以同時借鑒袁家村和重渡溝,借鑒袁家村發展美食村文化,借鑒重渡溝發展鄉村休閑社區。
4.巨石山主要是做山下的文章,“山上游山下”,延長游覽時間,延伸旅游消費。
5.把全區的采摘園、生態園、蔬果園和楊亭村、余灣的餐飲捆綁起來,這些地方做健康、綠色、有機的食材,供應給這兩個明星村,最終形成“食在宜秀”的整體效應。
6.舉辦黃梅圣地的戲曲大賽,把嚴鳳英故里的作用發揮出來。
02
宜秀區鄉村旅游的主要問題
第一個問題:產業碎片化。
產業規模并不小,可是碎片化了,沒有集群性的項目,沒有真正叫得響的拳頭產品。
比如說余灣村算是一個品牌了,問題是它這個品牌只對安慶市民有一定的影響力,只是老百姓在做,還是小農經濟的范疇,沒有高度,沒有長遠的計劃。
第二個問題:文化特色淺。
安慶是個歷史文化名城,但是在鄉村幾乎沒有挖掘,更沒有表現,鄉村的風貌建筑也是泯然眾人,鄉村的豐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都沒有進行系統和深入的挖掘并進行再創造。
第三個問題:土地政策死。
土地政策是影響大投資的根本,鄉村的土地一是宅基地,宅基地不能流轉,只能內部調整調整,投資商怎么辦。
二是其他的土地控制非常嚴格。
三是安慶的郊區環保,生態,生活。想做點大項目,做點中等的或者小項目,馬上就碰到問題。這個土地政策過死實際上就使得鄉村旅游的商業模式不能從根本上形成。
第四個問題:發展格局小。
發展格局首先是市場定位,市場定位在哪里,決定了你的項目高度。宜秀能不能代表安慶做出一個皖江城市帶的鄉村旅游爆品,能夠吸引合肥乃至長三角主要城市的客群,它有多元的功能,豐富的文化信息,既傳統又時尚。有一個這樣的爆品,自然就會帶動整體的鄉村旅游產業的完善、品質的提升。
第五個問題:利益協調差。
鄉村旅游最根本的,第一農民的利益,第二開發商的利益,第三客人的利益,第四政府的利益。
政府也有利益,不要諱言,就是政績。就這幾個方面的利益融在一起必有利益沖突,袁家村說白了成功的基礎和長遠的保障就是解決了利益沖突的問題。
我們現在大部分的項目都是站在各自的利益角度來考慮,缺乏統籌,導致項目不成功。經常好心辦壞事,把老房子拆了,建新房子,把農村風貌統一化,未必是好事兒。
03
宜秀區鄉村旅游的主要思路
(一)探索一個路徑:鄉村旅游的宜秀路徑
發展要搶占理念的制高點,不要先就是想著怎么建景區、管景區、營銷景區,而是要想好怎么做出自己的模式和路徑來,沒有前瞻理念的指導,很多的努力都可能導致南轅北轍。
從理念的角度來說,有四句話:
第一句話,將心比心。比如說想一想,我作為一個旅游者有什么需求,然后我的孩子有什么需求,各類不同的人有什么需求,這是將心比心。
第二句,以情推理。先從情入手,再說道理,動不動就擺出一番大道理來,那不是旅游者接受的東西。
第三句話,情景規劃。構想一個發展情景,構想一個旅游情景,構想一個生活場景,按照這個角度來研究規劃。
第四,體驗設計。體驗設計就是人的感官是多方面的,不只是一個視覺,老講視覺,視覺的要求是震撼力,可是宜秀恰恰有震撼力的東西不多,應該是眼、耳、鼻、舌、身、心、神這樣一個全面的感受,所以這就是體驗設計,這就是理念的變化。
宜秀現在的習慣是從資源出發,有什么資源做什么產品,產品做完了再說對應什么市場,恰恰把這個東西顛倒過來了...這種理念性的東西,天天說,實際上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要仔細摳就發現不對,一直到具體項目上。
1、培育八大特色
宜秀全區域開放式A級景區
無景點旅游目的地
(二)培育一個爆品:余灣鄉村休閑社區
選擇余灣,是因為余灣有基礎。
這里的余灣,是大余灣的概念,建議把烏龍溪納入到大余灣休閑社區里面來,現在是各自為戰,缺乏統一的策劃和包裝,缺乏市場的廣度,政府要著力培育這個爆品,作為安慶鄉村旅游的龍頭。
兩者組合,有山水資源、有鄉村氛圍,能夠做出大文章,改變目前兩者發展的困境。
主動對接大市場、做好大規劃、培育大品牌、構建一個高效的發展機制、組建一個優秀的建管團隊。
何謂鄉村休閑社區?
鄉村休閑社區三個大的組成部分:
1.鄉居民宿,把閑置民宅改造成為大眾端的民宿;
2.鄉村公共服務場所,包括鄉村廣場、水街、活動、夜景觀等;
3.鄉村的田園景觀,花田、采摘園、農事體驗等參與類項目。
一個鄉村休閑社區是能夠讓游客愿意來、留得住,所以白天、晚上的文章都得做。
體驗鄉村社區化生活的同時,享受各種城市休閑娛樂設施,具有城鄉結合的快活感。
鄉村社區操作模式可以概括為:
運作模式:“公司+村組+農戶”
主要內容:吃農家飯 住農家院 觀農家景
享農家樂 購農家物
管理標準:建設風格古樸化 服務管理規范化
內部設施現代化 外部環境田園化
管理辦法:統一接待 統一設施
統一價格 統一結算
富民方針:以旅助農 以旅促農 以旅富農
最終成效:帶動廣大群眾脫貧致富推動新農村建設,拓寬農副產品產銷渠道促進農村經濟轉型 。
一個項目的成功最關鍵是要制度設計,余灣的主導開發權由區政府的文旅投主導,區政府派出管委會,區和村聯合成立景區開發公司,區占大股、村占小股。
開發之初要確立政府景區公司和農村社區互補型發展模式:
景區公司負責基礎設施、公共設施比如夜景、水街、活動策劃與觀光體驗產品的開發;農戶負責吃住接待。
在上述基礎上,進一步確立“景區+農戶”組織模式:管委會、景區公司與余灣村三個聯手,成立家庭賓館管理協會。
從分工的角度,景區公司不大包大攬,吃住讓農戶負責,既是讓利給農戶,也減輕了景區起步階段的資金壓力。
協會從組織制度上,保障景區對單個農戶的管理。因為景區沒有農家賓館產權,不可能直接管理。但是通過協會,景區實際取得了對農家賓館的監管權力。協會能作很多有效工作。
例如為游客滿意的家庭賓館“掛星”、設定最高限價、建立景區“先行賠付”制度等。
(三)孕育一個精品:楊亭村莊園(需要取個名字)
楊亭村環境很好,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基礎設施建設也非常好,未來可定位為面向中高端市場的莊園。
第一要規模大,第二品質高,第三文化特。
未來這個項目要融合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多種產業形態,也是多種業態的有機結合,共同發展的新形勢。
李克強總理說的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這五大幸福產業都可以在楊亭的這個莊園找到相關的元素。
整個莊園的理念是就一個養字,要看到未來的趨勢,因為我們中國人多年以來追求能活下來就不錯了,可以說我們幾千年追求都是一個活字,可是今天不同了。
今天對中國人來說,活已經不是問題了,大家希望長壽,希望生活品質更高,希望更快樂,所以我們中國現在總體的轉化,應該從一個活字轉化成一個養字,這個養字怎么落實?
所以首先要有好的自然環境,在這樣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做這樣一個項目,就能夠突出這個養字。
今天不養生,明天就養病,把健康留給宜秀。山水養生、森林養眼、宗教養心、文化養神、運動養性、物產養胃、學習養氣,圍繞著這“八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