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創行合一創始人
——湯俊
04
建議編制《涼州區建設河西走廊
國際性鄉村旅游目的地規劃》
1. 規劃意義
武威的旅游“醒得早,起得晚”,但是晚起有晚起的好處,晚起可以繞開很多已有的彎路,晚起可以借鑒很多已有的經驗。
但是一個旅游品牌的打造,絕對不是靠“生搬硬抄”做起來的,就像我們的武威城區,根據《武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明確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內容,制定了兼顧發展利用的保護措施,劃定了為三條歷史文化街區,建成后會形成“游古城”的一個核心軸線,那么鄉村的短板要靠什么來補充呢?
國際化的定位、國際性的市場、高端化的產品、獨特性的體驗。
2. 規劃理念
中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在經歷了“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采農家果,享農家樂”的四個階段后,必然要向著更高的方向發展。
所以武威市的“鄉村旅游短板”也必須要向著更高的方向發展,我們也該看到武威旅游的發展正處于觀光、休閑度假交替的時代。
武威旅游開發中不可能完全摒棄觀光,而是在城市觀光的基礎上,在鄉村則融入更多休閑、度假、體驗的色彩,城市觀光核與鄉村休閑核“雙核驅動”,把涼州區打造成為國際性鄉村旅游目的地。
3. 規劃內容
建議涼州區開展《涼州區建設河西走廊國際性鄉村旅游目的地實施規劃》的編制工作,堅持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大力推行“點線面、全鄉村”生態旅游建設措施。
改變大量消耗資源支撐旅游經濟增長的傳統方式,形成以環境資源可持續利用為基礎的旅游經濟發展方式。
以這種先進的旅游理念,奠定武威鄉村旅游國際化的基礎,圍繞“祁連神泉”、“塔灣山雪”、“康寧鄉居”、“大漠孤煙”、“普康頤養”、“蜻蜓鄉愁”等特色旅游項目,進行策劃、設計、運營、營銷方面的提升,共同鍛造河西走廊最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正如關中平原的袁家村、伏牛山區的重渡溝、皖南地區的婺源、長三角的莫干山、貴州的西江千戶苗寨、北京的古北水鎮,成為河西走廊最有代表性的國際性鄉村旅游目的地,跟河西走廊國際性的絲路文化遙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