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創行合一創始人
——湯俊
導語
從2021年元月份開始,我因為參與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的蘭坪縣白族普米族兩個農業產業園區規劃的事宜。
前后三次到蘭坪縣進行考察,對這個號稱“三江之門”(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的縣域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三江并流”是世界自然遺產。
但因為區位和交通的緣故,蘭坪還像養在深閨無人識的美女一樣,尚未揭開神秘的面紗。
01
第一次蘭坪考察
2021年1月6日——11日,隨同云南省農科院的專家團隊前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調研農業產業和農村發展狀況。
從昆明出發到蘭坪縣有600公里路程,開車需要約7個小時,來回差不多兩天的路程,在蘭坪縣調研的時間整整四天。
四天時間里馬不停蹄地看點,每天的行程都在300公里以上,蘭坪的八個鄉鎮除了石登和中排沒有到,其他六個鄉鎮都到過,累計看點20多個,廣泛接觸到包括縣委書記、一般干部、各族群眾、外來投資商等在內的蘭坪各界人士。
四天時間雖然不算太短,但對于一個面積達4000多平方公里的高原山區多民族縣來說,仍然是管中窺豹,接觸不能說深入,但感觸卻是很深。
蘭坪雖然是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的門戶區塊,號稱“三江之門”,也是全國唯一的普米族自治縣,是全國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之中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四個轄縣之一,但是蘭坪的知名度并不高。
我曾于2013年從西藏自治區的察隅縣經過丙察察公路(號稱滇藏二線,現在的219國道)到達怒江州,并沿著怒江大峽谷經過貢山縣、福貢縣到達怒江州的州府瀘水市六庫鎮,但是卻不曾到過蘭坪。
因為蘭坪在怒江州也算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其他三個縣都是沿著怒江大峽谷呈狹長狀自北而南分布,蘭坪縣卻是在怒江大峽谷東邊的瀾滄江大峽谷上,瀾滄江大峽谷的東邊是金沙江大峽谷。
“三江并流””區域南北向的大江與大山相間排列,由西往東依次為高黎貢山、怒江、怒山(碧羅雪山)、瀾滄江、云嶺、金沙江、沙魯里山。從空中望去,三條大江由北往南縱貫全區,平行流動近170千米,繼而形成了“四山并列、三江并流”的地理奇觀。
蘭坪位于怒山、瀾滄江、云嶺之間,所處的區位就是“三江并流”的門戶,同時還是滇西城市群的中心。
門戶和中心是指地理上的,交通上卻是邊緣,距離大理、麗江、保山、怒江都在200公里左右,目前高速公路和鐵路都沒有通。
蘭坪是屬于比較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有紅色的“通甸暴動”,境內生活著14個少數民族,是全國唯一的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蘭坪雖然不是邊境縣,但是與其相接的福貢、貢山、瀘水都是邊境縣,全國深度貧困縣。
當然,如果你有幸去往蘭坪,你一定會顛覆“老少邊窮”的看法的。這里雖然現在大交通尚不便利,高速公路還需要到2023年跟外部高速網聯通,但是內部的交通極為順暢,盡管是高山深谷,一條條綿延不絕的公路把星羅棋布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村寨串聯起來。
瀾滄江河谷的大山大水,若不是到現場,你是無法體會到它的“不可思議”,從河谷到山腰到山頂,海拔高度由一千多到兩千多。
但其中可能需要跨過無數個彎,神奇的是公路都能到,即便只有幾戶人家的村寨,公路不再是公路,是大山的藝術品,這個藝術品也是我們這個時代這個國度獨有的創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真是需要讓更多人去了解,讓更多人去發現,讓更多人去再創造,美早就存在于懂得欣賞的人心里!
還有一種令人震撼的發現,那就是生活在瀾滄江峽谷的各族人民,利用大山的坡度開墾出來的一點土地養活著世世代代的世居民族,在大山的褶皺里一個個的村寨建立起來了,真是很神奇的一種文明。
由于生活艱苦、交通不便和信息相對隔絕,山地文明形成多樣化特點:一是形態多樣化;二是歷史延續性;三是對自然的敬畏;四是對宗教的本能;五是對外來人的親近。
居住在高山深谷的少數民族就有十多個,生長出不同的文明形態。
一代一代的人堅守著大山,大山就是他們的庇護所。對大山有著天然的崇拜,衍化出各式各樣的文化圖騰。
大山是寬容的,是深邃的,更是熱情好客的,我在這里的幾天,感受特別明顯,每天都處在一種濃濃的親情、友情當中,人與人之間沒有隔閡,幸福感是很富足的。
大山造成了與外界的隔閡,但也保護了人的初心,總是不會被生活所累、所困。
毫無疑問,這些都是現代社會生活的短缺要素,是旅游價值所在,是蘭坪、怒江州的后發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江并流”區域不僅有自然奇觀,也是物產天堂、民俗勝地,高原山地雖然空間窄狹但并不貧瘠。
得益于海拔、氣候的獨特性,出產的農產品具有地理標志性和唯一性,無法追求產量,做足原生態就是唯一性,只是需要一個變量的激發來提升其價值,一個個山地孤島也延續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十分有賞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