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旅游作為一種朝陽產業,全民旅游蔚然成風,鄉村旅游極大的帶動了鄉村地區產業興旺,鄉村旅游成為了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創行合一通過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和意義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深入剖析鄉村振興戰略背后的旅游機遇,通過案例的形式對旅游引導的鄉村振興進行路徑探析,科學規劃,合理分類,從而給相關讀者提供參考借鑒。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糧食生產能力跨上新臺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邁出新步伐,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民生全面改善,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顯著加強,農民獲得感顯著提升,農村社會穩定和諧,這些都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鄉村地區發展矛盾仍然突出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是在鄉村最為突出,多數鄉村日益凋敝,城鄉二元制結構尚未完全破除,城鄉發展差距依然較大,鄉村地區的人口流失問題依然嚴峻,農產品供需、農業供給質量、農村基礎設施、農村環境、農村黨建等等各個方面都需要改善強化,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這些問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3、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黨中央連續15年發布農業相關的"中央一號文件"并出臺多項政策措施鼓勵扶持幫助鄉村地區的發展振興,足以體現國家對于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和國家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做為黨的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發展總體要求,這五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提高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長遠之計。實現一二三產業聯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助力農村高質量脫貧,助推農民致富增收。
2、鄉村振興推動鄉村新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是呼應新時期全國城鄉居民發展新期待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民教育科技文化進步的重要內容。目前農業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民的教育科技文化發展存在很多突出問題迫切需要解決。把鄉村振興作為黨和國家戰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目標,完善體制,搞好建設,加強領導和服務,不僅呼應了新時期全國城鄉居民發展新期待,而且也將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民教育科技文化進步。同時,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極大的促進城鄉之間要素的流動和融合和新型城鎮化發展,也將給鄉村地區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使鄉村地區成為廣大群眾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3、鄉村振興助力實現中國夢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現階段社會基本矛盾的轉變以及到2020年、2035年、2050年三個階段的奮斗目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于緩解我國農村社會的基本矛盾,實現三階段目標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鄉村振興業也是適應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手段;還是推進美麗中國、綠色中國、健康中國、區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等相關戰略有效銜接。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發展總體要求,這五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提高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長遠之計。實現一二三產業聯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助力農村高質量脫貧,助推農民致富增收。
鄉村振興戰略是呼應新時期全國城鄉居民發展新期待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民教育科技文化進步的重要內容。目前農業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民的教育科技文化發展存在很多突出問題迫切需要解決。把鄉村振興作為黨和國家戰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目標,完善體制,搞好建設,加強領導和服務,不僅呼應了新時期全國城鄉居民發展新期待,而且也將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民教育科技文化進步。同時,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極大的促進城鄉之間要素的流動和融合和新型城鎮化發展,也將給鄉村地區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使鄉村地區成為廣大群眾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現階段社會基本矛盾的轉變以及到2020年、2035年、2050年三個階段的奮斗目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于緩解我國農村社會的基本矛盾,實現三階段目標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鄉村振興業也是適應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手段;還是推進美麗中國、綠色中國、健康中國、區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等相關戰略有效銜接。
產業興,旅游興,農村興。把握人們對于美好旅游生活需要的變化和升級,以"鄉村+""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思路,促進農業轉型和鄉村旅游產業升級。
因地制宜積極發展鄉村休閑、鄉村度假等產業,開發鄉村民俗、鄉村美食、鄉村特產、農事體驗、農家生活等,可以有效促進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提升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
此外,鄉村通過"+文創""+電商""+養生""+養老""+體育""+健康""+研學""+文藝"等多方面的融合發展,可以培育多樣化、個性化的鄉村旅游業態,促進三產融合。
例如:在貴州西江千戶苗寨,一個傳統村寨的年游客接待量超過了多數國家風景名勝區,年收入上百萬的農戶并不罕見。
鄉村美,首先是文化美;鄉村振興,文化引領;鄉村旅游,文化為本。目前,在一些地方存在著鄉村文化凋敝甚至"消失"的問題,鄉村旅游擔當著保護和振興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鄉村旅游要更加注重保護、傳承和弘揚鄉村文化、鄉村民俗、鄉村非物質遺產,以更加豐富的鄉村旅游產品和業態,讓人們體驗鄉村文化;讓鄉村文化在共興共享的鄉村旅游中發揚光大,再續輝煌。
例如:南靖云水謠古鎮,借助電影《云水謠》拍攝基地的效應,利用村中的幽長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樓,營造意境,展現了閩南客家古鎮的獨特魅力。云水謠成為了解閩南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
聚焦"農村農業農民",關注"生態生產生活",鄉村旅游把傳統村落、美麗鄉村、鄉村民宿、休閑農莊、特色莊園、田園綜合體、旅游風情小鎮、鄉村旅游度假區等的建設和發展作為重點,整合城鄉各種要素集聚發展,創造更多的美好鄉村生活空間,讓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中集聚發力。
鄉村旅游在規劃設計、建筑開發、經營管理、旅游產品設計等諸多方面凝練鄉土特色、弘揚鄉土文化、挖掘鄉村記憶、保護鄉村原生態環境從而使得鄉村文明得以自然傳承和發展。
與此同時,發展鄉村旅游,也可以積極的引導和激發居民對本地區、本民族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最終形成自發保護鄉村文明的內在動力和長效機制。
發展鄉村旅游,一方面使得農村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城鄉之間各種要素融合發展;另一方面,促進農民身份、職業的轉換和"就地城鎮化",吸引城市居民融入鄉村、參與鄉村振興的幸福事業。
同時,在鄉村旅游中,農民實現與城市文化、生活的交流,城市居民實現"回歸鄉村生活"的夢想。鄉村旅游在城鄉一體化中的重要融合作用日益顯現。
例如:黑龍江漠河紅光村通過發展民宿,提升當地百姓的收入,農民也過上了每天晚上廣場舞的快樂生活。陜西耀州區照金鎮通過發展紅色旅游,讓當地人民提前進入了城市生活時代。還有,陜西禮泉袁家村旅游商業的集團化發展,讓在鄉村享受城市的休閑時光成為可能。
綜上,鄉村旅游不僅可以脫貧,也可以致富;不僅可以為鄉村創造物質財富,而且可以提升精神文明;不僅可以吸引城市的消費與投資,而且可以增強鄉村社區自信,從根本上實現城鄉均衡。鄉村振興,任重而道遠,鄉村旅游堪當大任,將努力扮演頂梁柱的角色!
近年來,全國各省的鄉村旅游建設如火如荼,鄉村旅游已經成為農村發展、農業轉型、農民致富的重要渠道,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行了全面部署。文件提出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h委書記要下大氣力抓好"三農"工作,當好鄉村振興"一線總指揮。并建立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
因此,鄉村旅游開發與政府的扶持引導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基層政府。我院認為發展鄉村旅游的三級抓手重點在于縣、鄉鎮和鄉村。
加強對發展鄉村旅游的組織領導,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一是統籌規劃,在統籌鄉村發展規劃中,強化農村旅游要優勢互補、錯位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二是統籌建設,強化農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統籌協調服務,在城鄉生態環境建設中,對生活垃圾、污水處理、清潔環保實行統籌規劃和解決。
一是加強規劃引導,確保健康有序發展。遵循以生態涵養為根本,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的原則,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確保旅游扶貧順利推進。
二是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積極爭取縣扶貧辦、縣旅游局、縣財政局、縣發改委等部門支持,積極加快建設公共設施、休閑場所、旅游項目和配套服務設施。
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群眾積極性。
一是堅持政府主導,合力支持鄉村旅游發展。制定獎勵政策,對搞得好的農戶及幫扶單位進行獎勵;并積極學習借鑒外地先進經驗,發動大戶小戶聯戶合作,整體推動示范點建設。
二是整合項目,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扶持培育示范點中已經從事鄉村旅游經營服務多年并且有一定基礎的農戶,通過為農民提供配套的培訓和崗位指導,提高服務意識和經營能力,形成旅游功能,包裝塑造典型樣板。三是加強規劃指導,因地制宜建設鄉村旅游示范點。規劃先行,科學布局,防止重復建設和浪費;協調制定鄉村旅游經營戶改造模式和具體方案,因地、因戶選擇適宜拓展經營的最佳形式,對房屋功能、建筑風貌、配套設施等進行改造,確保每個農戶都具備旅游接待與服務的基本功能。